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中描述的太空飞行的细节以及杨利伟的心理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
- 准备好《太空一日》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等。
-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太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的纪录片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大家知道是谁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吗?”引入课题《太空一日》。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 杨利伟是哪一年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三环节:深入分析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 在太空中,杨利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 杨利伟在太空中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组织一次小型辩论赛,主题为“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成为一名航天员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理想发表观点。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航天事业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努力对于实现梦想的意义。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写出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悟。
以上就是本次《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