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 扑枣:指拾取枣子。
2. 西邻:指那位贫穷的妇人。
3.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呢?
4. 只缘恐惧转须亲:正因为害怕才更需要亲近她。
5. 远客:指吴郎。
6. 征求:指苛捐杂税。
7. 戎马:指战乱。
翻译
在堂前让西邻拾取枣子,那是一位没有食物也没有儿女的妇人。如果不是因为极度贫困,她怎会这样做?正因为心存恐惧,反而需要对她更加亲切。即使防范远方来的客人显得有些多虑,但插上疏篱笆的行为却是非常真实的。她已经诉说了苛捐杂税使她贫穷至极,而我此刻想到战乱带来的苦难,不禁泪湿手巾。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诗中提到的“扑枣”行为,表面上看似随意,实则反映了那位妇人为了生计所做出的努力。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妇人的关怀,并批评了那些对弱者缺乏同情心的人。同时,诗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艰难,尤其是战争和赋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一社会现实,体现了他作为“诗圣”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又呈吴郎》不仅是一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也是杜甫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