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急性皮肤黏膜疾病,通常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其主要特征是广泛的表皮剥脱和黏膜受累,患者可能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本文通过一例SJS患者的护理实践,探讨如何在临床中提供有效的护理支持。
病例回顾
患者李某,女性,35岁,在服用某种抗生素后出现发热、口腔溃疡及全身红斑等症状。入院时体温高达39℃,全身皮肤大面积红斑并伴有水疱形成,部分区域已开始剥脱。眼部检查显示结膜充血,视力模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指标异常。初步诊断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
护理措施
1. 病情监测
-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压变化,及时发现休克或器官衰竭的早期迹象。
- 皮肤状况评估:每日记录皮肤剥脱面积的变化,并拍照存档以便后续对比分析。
- 黏膜保护:定期清洁口腔、鼻腔及生殖器部位,防止继发感染。
2. 疼痛管理
-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并根据需要给予镇痛剂。
- 对剥脱创面采取无菌敷料覆盖,减少摩擦刺激。
3. 营养支持
- 鉴于患者吞咽困难,采用鼻饲管喂养,确保充足热量摄入。
- 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
4. 心理干预
- 针对患者因外观改变产生的焦虑情绪,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
- 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信心。
5. 健康教育
-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成因、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复发的方法。
- 强调避免接触已知致敏药物的重要性。
结果与讨论
经过两周的精心护理,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皮肤剥脱停止,黏膜损伤明显改善。出院时,医护人员再次强调了随访计划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详细的自我护理指南。
本案例表明,在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护理过程中,全面的评估、科学的管理和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也有助于提高预后效果。
以上内容基于真实案例编写而成,旨在分享护理经验以供参考。对于具体病例处理,请务必结合专业医生指导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