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及rdquo及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如下: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战乱频繁,杜甫与弟弟失散,内心充满思念与忧虑。这首诗正是他在异乡望月时,因思亲而写下的作品。
二、诗句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从今晚开始,露水变得洁白了。这是对自然节气的描写,点明了“白露”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因为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里用“故乡明”来表达一种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对亲人、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前两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出战乱年代的荒凉景象,边塞的秋天,连鸟鸣都显得凄凉。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现了战乱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之间生死未卜的悲痛。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的持续,信息不通,令人更加焦虑不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却极具感染力,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结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仅是对自然节气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它道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也道出了人在异乡时对“家”的渴望与眷恋。这句诗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名句。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或唐代诗歌风格,欢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