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6 02:39:13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在宋代众多文人墨客中,陈与义虽不如苏轼、陆游那般广为人知,但他的一首《登岳阳楼》却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凝练的语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更寄托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的重要诗人。他早年仕途不顺,经历战乱动荡,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这些人生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又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登岳阳楼》便是他在晚年所作的一首代表作。全诗如下:

>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泪纵横不是悲。

这首诗写于他晚年,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本人也已年迈体衰。诗中描绘的是他登上岳阳楼时所见的景象:洞庭湖畔,江水悠悠,夕阳缓缓西沉,一切都显得宁静而深远。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波澜。

“登临吴蜀横分地”,一句点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暗示了南北分裂、战事频仍的历史背景。“徙倚湖山欲暮时”则表现出诗人独自徘徊、思绪万千的状态。面对壮丽山河,他心中却充满忧虑。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历经磨难的心境。他从远方而来,来到这湖山之间,却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沉重。“三年多难”可能指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战乱与离乱,也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最后两句,“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泪纵横不是悲。”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诗人站在风霜之中,回忆往昔,眼中泪水纵横,但他说“不是悲”,这一句看似矛盾,实则意味深长。他并非因个人遭遇而悲伤,而是为国家、为历史、为时代而流泪。这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悲悯情怀,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

总的来说,《登岳阳楼》不仅是陈与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家国情怀的诗篇。它让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境,也如何用诗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与责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