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 掌握本课生字词,如“借”、“尾巴”、“断”、“爬”等,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 了解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拓展科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小壁虎在遇到困难时勇敢求助、积极面对的态度。
-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小壁虎的情感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尾巴再生的科学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图片、动画等)
- 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等角色头饰
-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 教学挂图或黑板画(展示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小壁虎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壁虎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小壁虎有尾巴,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小壁虎的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2. 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展示小壁虎被蛇咬断尾巴的情景,引发学生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2. 认读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并组词,如“借”、“断”、“爬”、“甩”等。
3. 整体感知
提问:“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了尾巴?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15分钟)
1. 分段讲解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结合多媒体展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2. 角色扮演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模仿对话,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语气。
3.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小壁虎为什么会难过?它最后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尾巴?你认为它应该怎么办?”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科学知识渗透
教师讲解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2. 联系生活
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有没有向别人求助过?”
3. 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写一段话,描述自己遇到困难时的经历,或者想象自己是小壁虎,会怎样做。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小壁虎勇敢、聪明、乐于求助的品质。
2. 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 和家长分享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小动物尾巴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语文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提升了课堂的综合效益。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