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讲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 难点:体会蔺相如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感悟其以国为重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人物关系图、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图,配以简短介绍:“战国时期,赵国面临强秦威胁,国家危急之际,两位大臣——将军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从对立到和好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提问:“你们知道‘将相和’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会和好?”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将相和》,看看这两位历史人物是如何化解矛盾、共保国家安宁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听读课文: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标记不认识的字词。
2.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梳理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研读“完璧归赵”部分
- 分角色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 提问:“蔺相如为何敢于在秦王面前坚持‘璧归赵’?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学生讨论后总结:语言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表现出极强的外交智慧。
2. 研读“渑池之会”部分
- 配合动画或图片展示渑池之战的情景。
- 分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 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以死相逼”的勇气与责任感。
3. 研读“负荆请罪”部分
- 情境表演:请学生扮演廉颇与蔺相如,重现“负荆请罪”的场景。
- 讨论:廉颇为何要向蔺相如请罪?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四)深化理解(10分钟)
1. 人物对比分析
- 对比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廉颇勇猛但性急,蔺相如沉稳而睿智。
- 提问:“他们的冲突是如何解决的?你认为‘将相和’的意义是什么?”
2.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将相和”的情况?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将相和”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面对矛盾时,应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学会宽容与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眼中的蔺相如》。
2. 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课题:《将相和》
人物:廉颇(勇)——蔺相如(智)
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主题:以国为重,团结协作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节奏把控和个别学生参与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课堂互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