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计算复习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书写方法和配平技巧。
- 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提升学生对化学计算题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与配平。
-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质量、体积等的计算。
- 难点:
- 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识别与处理。
- 多步计算题的分步推理与逻辑整合。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练习题、典型例题解析材料。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方程式计算复习。
2. 知识回顾(10分钟)
-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与意义: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体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 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配平。
- 常见的配平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偶数法等。
3. 典型例题讲解(20分钟)
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逐步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题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若反应完全后得到氧气4.8g,求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已知:H₂O₂ → H₂O + O₂)
解题步骤:
1. 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2H₂O₂ → 2H₂O + O₂
2.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由方程式可知,2mol H₂O₂ → 1mol O₂
3. 计算摩尔质量:
H₂O₂:34g/mol;O₂:32g/mol
4. 设未知量为x,列比例式:
(2×34)g H₂O₂ → 32g O₂
x g H₂O₂ → 4.8g O₂
5. 解得x = (2×34 × 4.8)/32 = 10.2g
例题2: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加入到足量盐酸中,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6.6g,求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解题思路:
1. 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2. 配平:已经平衡
3. 利用质量关系计算:
CaCO₃:100g/mol;CO₂:44g/mol
100g CaCO₃ → 44g CO₂
x g CaCO₃ → 6.6g CO₂
x = (100 × 6.6)/44 = 15g
4. 学生练习(15分钟)
布置几道与课堂讲解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点:
- 正确书写并配平方程式是基础。
- 准确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明确已知与未知量的关系。
- 注意单位换算与计算过程的准确性。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第1、2、3题。
2. 自行整理一道化学方程式计算题,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系统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提升了计算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多步骤计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