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会产生影子。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 手电筒若干(每人一个)
- 不同形状的玩具或手偶(如小兔子、小汽车等)
- 白色纸板或白墙
- 彩色粉笔(用于画影子轮廓)
- 活动背景音乐(轻柔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带领幼儿围坐成一圈,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影子?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消失的?”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影子现象。
2. 探索与发现(10分钟)
教师出示手电筒,打开灯光,将玩具放在光线下,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出现。然后请幼儿轮流尝试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的物品,并观察影子的变化。
提问引导:
- “当手电筒照在玩具上时,地上出现了什么?”
- “如果我把玩具拿走,影子还会存在吗?”
- “如果我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3. 实践操作(15分钟)
分组进行“找影子”游戏。每组幼儿拿到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玩具,让他们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光线位置,观察并用粉笔画出影子的轮廓。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交流:“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
4. 分享与讨论(5分钟)
邀请几名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说说自己找到的影子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有趣的地方。
教师总结:“原来只要有了光,物体就会有影子。影子会随着物体的位置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四、延伸活动:
- 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观察太阳下的影子,比较白天和傍晚影子的长短变化。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影子游戏”,并记录下有趣的影子画面。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影子”为主题,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互动,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科学现象。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索,能够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今后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六、温馨提示:
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幼儿使用手电筒时误伤他人;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