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具体目标包括:
1. 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完成率达到95%以上。
2. 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机制有效运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3.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并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义务。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源头预防
1.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对排放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2.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3. 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
(二)开展调查评估
1. 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查明土壤污染类型、分布及其影响范围。
2. 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3. 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初步调查评估,明确污染程度与修复需求。
(三)实施风险管控与修复
1. 对存在较高风险的农用地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施用改良剂等。
2. 对污染严重的建设用地实施修复工程,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污染物。
3.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制度,动态更新管理信息。
(四)强化监督管理
1.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2.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规范各类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3.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
三、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壤修复治理,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3. 加强科技支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治理效率。
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实,我们有信心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