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名称:
《小猴子下山》
二、适用年龄:
幼儿园中班(4-5岁)
三、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通过故事理解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场景和行为,初步感知“贪心”与“专注”的区别。
2. 语言目标: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使用简单的对话句式。
3. 情感目标: 引导幼儿体会小猴子因贪心而失去机会的情感变化,培养做事有目标、不轻易放弃的良好习惯。
四、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
2. 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等角色头饰;
3. 教学挂图或实物道具;
4. 音乐背景(轻快的森林音乐)。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小猴子吗?它在做什么?”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接着播放一段轻松的森林音乐,营造故事氛围。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配合图片或动作表演,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内容。故事
> 小猴子来到山脚下,看到一片金黄的玉米地,于是摘了一个玉米。走着走着,看见一棵桃树,又丢下玉米去摘桃子。接着又看到一个大西瓜,又放下桃子去抱西瓜。最后,天黑了,什么也没带回家。
3. 提问互动(8分钟)
- “小猴子一开始拿到了什么?”
- “后来它为什么又扔掉?”
- “你觉得小猴子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思考“做事要有目标,不能半途而废”。
4. 角色扮演(10分钟)
请几位幼儿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幼儿可以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
5. 延伸讨论(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做过事情没有坚持到底?”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并讨论如何改正这种行为。
6. 总结提升(2分钟)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小兔子一样,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六、活动延伸: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小猴子下山”的拼图或手工材料,让幼儿进一步巩固故事情节。
2. 家园共育:请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小猴子下山》,并交流感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贪心”与“专注”的区别。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更多互动形式,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设计,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注重语言表达与情感引导,适合幼儿园中班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