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简称“高考”)于6月7日至8日举行,其中文科综合科目(文综)是考生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文综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试卷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对地理思维能力、区域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考察。
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地理部分延续了近年来的命题风格,题型稳定、难度适中,但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区分度。试题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结合了现实热点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
一、试题结构与特点
本次地理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共有11道,每题4分,共计44分;非选择题包括3道大题,总分56分。整体来看,试题在知识覆盖面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1. 选择题:注重基础与理解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与运用。例如,第1—3题围绕“城市热岛效应”展开,考查学生对城市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第4—6题则以“中国某地农业区位条件”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此外,试题中也出现了不少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题目,如遥感图像识别、GIS数据分析等,体现出新课标对地理学科技术手段应用的重视。
2. 非选择题:强调综合能力与逻辑思维
非选择题部分则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例如,第36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要求考生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第37题则围绕“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展开,考查学生对高海拔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这些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具体情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参考答案与解析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提供部分典型题目的参考答案与解析思路:
- 第1题:答案为C。该题考查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选项应体现“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这一核心机制。
- 第36题:本题需从“地形、降水、植被、人类活动”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在于说明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 第37题:此题需要考生结合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等特点,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三、备考建议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2019年全国I卷文综地理试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1. 夯实基础:加强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尤其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点。
2. 提升读图能力:多练习地理图表分析题,提高对地图、统计图、示意图等信息的解读能力。
3. 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发展等,增强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意识。
4. 强化综合题训练:通过模拟考试和真题演练,逐步提高解题速度和答题规范性。
总之,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地理试题在考查方式和内容设置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希望广大考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