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春望】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杜甫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而著称。他的诗作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更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中,《春望》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
《春望》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春望”为题,表面上是描写春天的景象,实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破碎、亲人离散的无限悲痛。首句“国破山河在”,点明了国家虽已沦陷,但山河依旧,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惋惜。第二句“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本应生机勃勃的景象,却因战乱而显得荒凉,草木繁茂反而衬托出人烟稀少、满目疮痍的凄凉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将花与鸟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难当头时的悲痛与无奈。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泪洒花前的哀伤;鸟鸣声声,本是春天的生机,却在诗人耳中化作了离别的悲鸣。
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思。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难得,一封家书的价值甚至超过万两黄金,可见战乱之惨烈与家人分离之痛苦。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白发日益增多,头发稀疏到几乎无法插簪,表现出他因忧国忧民而日渐衰老的状态。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他不仅是诗人,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春望》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写照。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