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06:16:22

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一、课程名称:认识水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

-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如烧杯、滴管、玻璃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增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及状态变化。

- 难点: 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四、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清水、冰块、烧杯、玻璃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记录表。

-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却对我们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水”,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水的特性。”

2. 新授内容(20分钟)

(1)观察水的物理性质:

- 教师分发清水,让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感受水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总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能流动。

(2)实验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 实验一:水的蒸发

将少量水倒入烧杯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水变成什么了。

- 实验二:水的凝固

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入冰箱冷冻室,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学生讨论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变化。

- 实验三:水蒸气的形成

在烧杯中加热水,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

学生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3.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用表格形式整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 状态 | 形状 | 体积 | 流动性 | 温度 |

|------|------|------|--------|------|

| 液态 | 无固定形状 | 固定 | 可流动 | 通常为常温 |

| 固态 | 有固定形状 | 固定 | 不流动 | 低于0℃ |

| 气态 | 无固定形状 | 可变 | 可流动 | 高于100℃ |

4. 巩固练习(5分钟)

- 提问互动:水有哪些基本特性?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冰?水蒸气是怎么形成的?

- 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这些特性?

5. 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不断循环的?我们该如何珍惜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

```

认识水的特性

1. 水的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透明

- 能流动

2. 水的状态变化:

- 液态 → 气态(蒸发)

- 液态 → 固态(凝固)

- 气态 → 液态(凝结)

3. 水的重要性:

- 生命离不开水

- 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

七、作业布置:

1. 观察家中水龙头流出的水,描述它的颜色、气味和流动性。

2. 画一幅“水的旅程”图画,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特性和状态变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控制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实验指导和安全教育。

备注: 本教案根据《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编写,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