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一、课程名称:认识水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
-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如烧杯、滴管、玻璃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增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及状态变化。
- 难点: 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四、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清水、冰块、烧杯、玻璃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记录表。
-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却对我们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水”,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水的特性。”
2. 新授内容(20分钟)
(1)观察水的物理性质:
- 教师分发清水,让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感受水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总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能流动。
(2)实验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 实验一:水的蒸发
将少量水倒入烧杯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水变成什么了。
- 实验二:水的凝固
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入冰箱冷冻室,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学生讨论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变化。
- 实验三:水蒸气的形成
在烧杯中加热水,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
学生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3.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用表格形式整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 状态 | 形状 | 体积 | 流动性 | 温度 |
|------|------|------|--------|------|
| 液态 | 无固定形状 | 固定 | 可流动 | 通常为常温 |
| 固态 | 有固定形状 | 固定 | 不流动 | 低于0℃ |
| 气态 | 无固定形状 | 可变 | 可流动 | 高于100℃ |
4. 巩固练习(5分钟)
- 提问互动:水有哪些基本特性?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冰?水蒸气是怎么形成的?
- 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这些特性?
5. 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不断循环的?我们该如何珍惜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
```
认识水的特性
1. 水的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透明
- 能流动
2. 水的状态变化:
- 液态 → 气态(蒸发)
- 液态 → 固态(凝固)
- 气态 → 液态(凝结)
3. 水的重要性:
- 生命离不开水
- 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
七、作业布置:
1. 观察家中水龙头流出的水,描述它的颜色、气味和流动性。
2. 画一幅“水的旅程”图画,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特性和状态变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控制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实验指导和安全教育。
备注: 本教案根据《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编写,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