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PPT演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课件(PPT演示)
一、导入环节
在中华古典诗词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著称。其中第三首尤为经典,通过对王昭君的咏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本节课将围绕《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展开,通过PPT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手法,并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三、诗歌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借古抒怀,寄托个人情感。其中第三首写的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她在出塞和亲时所表现出的忠贞与无奈,引发了杜甫的无限感慨。
四、诗歌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逐句解析
1.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描绘了昭君故乡的壮丽山河,点出她出生的地方。
- “尚有村”表明虽然时光流逝,但她的故事仍在流传。
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写昭君远嫁匈奴,孤身一人留在异域,象征着她的孤独与悲凉。
3.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表达了皇帝因画师误认而未能真正了解昭君,最终导致她远嫁的遗憾。
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借用琵琶之声,表达昭君内心深处的怨恨与哀思。
六、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通过昭君生前与死后、汉宫与边塞的对比,突出其悲剧命运。
- 借古讽今:杜甫借昭君之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 情感深沉: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七、主题思想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王昭君的不幸命运,更借此抒发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与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诗中蕴含着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八、课堂讨论
- 你认为王昭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 杜甫为何要借昭君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 这首诗对你有哪些启发?
九、总结升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怀古诗,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无情,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苍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关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十、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 杜甫其他《咏怀古迹》作品
- 王昭君相关的历史典故
- 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或纪录片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读懂了杜甫笔下的昭君,更读懂了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深深的家国情怀。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杜甫一样,用心感受历史,用情书写人生。
---
如需制作PPT,可根据以上内容分页设计,每页包含重点内容、诗句展示、图片建议等,增强视觉效果与教学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