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真的急需帮助,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7 01:44:33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白杨树坚强不屈、质朴坚韧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 难点:领悟“白杨”与“人”的关系,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如《黄河颂》片段)、课文录音。

-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标注疑难词句,初步了解作者茅盾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几张白杨树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 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在北方常见,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作者要写它?

2. 走近作者与背景(5分钟)

- 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介绍其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白杨树赞颂抗日军民的英勇精神。

3.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注意语调、节奏。

- 提问:文章中白杨树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绘它的?

4.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黄土高原,渲染一种苍茫、雄浑的氛围。

- 第二至五段:详细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如“笔直的干”“倔强挺立”,突出其挺拔、不屈的品格。

- 第六至七段: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战士等群体。

- 第八段:升华主题,将白杨树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表达对民族脊梁的敬仰。

- 问题引导:

- 白杨树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象征了什么?

- 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白杨树的精神?请找出并赏析。

-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句话中的“不平凡”具体指什么?

5. 合作探究(10分钟)

- 分组讨论:你认为白杨树象征了哪些人?为什么说它“极普通又极不平凡”?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平凡中的伟大”。

6.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白杨树”一样的人或精神?如何学习他们的品质?

7.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悟。

- 预习下一篇文章,做好批注。

五、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形象:挺拔、倔强、不屈

象征意义:北方农民、守土战士、民族精神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主旨:赞美白杨树,歌颂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但在课堂节奏把控上还需加强,部分环节时间分配略显不足,今后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效率。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化结构,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参与度,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