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次演讲》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闻一多。这篇演讲稿写于1946年7月15日,是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所作的即兴演讲。文章语言激昂有力,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体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特点,理解演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 理解演讲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闻一多先生坚定的爱国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演讲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体会演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精神,理解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闻一多及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李公朴、闻一多的照片及相关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对‘最后一次演讲’有什么理解?它可能发生在什么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卑劣”、“无耻”、“光明正大”等。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讲了什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演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教师总结:文章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被害后,在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表达了对敌人暴行的愤怒和对正义的呼唤。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深入理解
1. 研读课文(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关注反问、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 重点分析句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千万个李公朴!”体会其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2. 角色扮演(10分钟)
-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演讲者的语气和情绪。
- 讨论:如果你是闻一多,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知识分子的责任。
-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情感共鸣
1. 回顾总结(10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结构与情感脉络。
- 总结闻一多的精神品质:坚定、勇敢、无私、热爱祖国。
2. 情感升华(10分钟)
- 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或朗诵音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最后一次演讲”》,谈谈你对闻一多精神的理解。
- 阅读闻一多的其他作品,如《红烛》《死水》等,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
```
九上《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写作背景:1946年,李公朴遇害后,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讲
三、主要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呼吁人民坚持正义
四、语言特色:气势磅礴,情感炽热,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
五、主题思想:弘扬正义,捍卫真理,唤起民众觉醒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历史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