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理解题
1. 作者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文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了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这说明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用,否则就会被埋没。
2. 文章通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华的人,而是缺乏能够识别和重用这些人才的人。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驱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满足它的需求,它发出声音却无法被人理解。这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导致人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词语解释题
1. 策:驱赶,鞭打。
2. 食:喂养。
3. 通:明白,理解。
4. 其:代词,指千里马。
5. 奇:稀奇,少见。
三、句子翻译题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驱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满足它的需求。
四、主旨归纳题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被忽视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批评了当时社会缺乏识才、用才的机制。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才环境的渴望。
五、拓展思考题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理解。
答:在现代社会,“千里马”可以理解为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伯乐”则是能够发现并重用这些人的人。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埋没。因此,社会应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更多“千里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六、中考真题参考答案(节选)
1. 作者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2.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视。
3. 作者认为,如果缺乏识才之人,再优秀的人也难以得到重用。